上海近代史年表(1840-1949)
1840(道光廿年)
6.鸦片战争爆发
7.清朝政府构筑吴淞口炮台。
1841(道光廿一年)
1.英军占领香港
10.英军攻占定海、镇海、宁波,清朝政府加强上海防备。
1842(道光廿二年)
6.6.英13艘军舰进攻吴淞口,攻陷吴淞炮台。
6.19.英军占领巡道署和县署,占领上海县城。在城隍庙设司令部。
8.29.“南京条约”签字。上海成为向英国开放的通商口岸。
1843(道光廿三年)
11.17.英国初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.Balfour宣布上海开埠。最初的领事馆在县城内租借中国商人家开设。
*清朝政府在洋泾浜〔延安东路〕北设西洋商船盘检所。
*英国的怡和洋行Jardine, Matheson & Co.开设分行。
*英国的仁记洋行Gibb, Livingston & Co.开设分行。
*英国的传教士麦都思W.H.Medhurst在县城东门外开设西洋式印刷所和墨海书馆(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)。
*至年底在英国领事馆登录的英国商人及传教士共有25人。
1844(道光廿四年)
2.英国传教士洛魏林W.lockhart开设诊疗所,为上海最早的西洋医院,今仁济医院的前身。
7.3.“望厦条约”签字。上海成为向美国开放的通商口岸。
10.24.“黄埔条约”签字。上海成为向法国开放的通商口岸。
1845(道光廿五年)
11.29.公布“上海土地章程”,英租界成立,为黄浦江洋泾浜〔延安东路〕以北、李家庄〔北京东路〕以南的土地。
*清朝政府在外滩设置江海北关。
*英国的沙逊洋行Daniel Sassoon & Co.开设分行。
1846(道光廿六年)
9.确定英租界西部界线为界路〔河南中路〕。
*美国开设领事馆,以旗昌洋行的吴利国H.G.Wolcott代理领事,在租界内借房开设领事馆。
*同仁辅元堂成立。上海最早的民间慈善团体。
1847(道光廿七年)
徐家汇耶稣会修道院落成。同年设置图书室,为上海最早的图书馆。徐家汇藏书楼的前身。
*英国圣公会建造圣三一堂。
1848(道光廿八年)
1.法国开设领事馆。最初设于洋泾浜教会所有的建筑物内。
2.英国东方银行Oriennta Banking Corporation开设分行〔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〕,为中国最早的外国银行。(~1892.)
11.27.英租界扩张,西部界线至泥城浜〔西藏中路〕。
*美国传教士文惠廉W.J.Boone要求以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为美租界,并未正式签字。
1849(道光廿九年)
4.6.法租界成立。为英租界与县城之间的土地。
6.耶稣会在教堂内开设读经班,翌年圣依纳爵公学(徐汇公学)开学。
1850(道光卅年)
2.大英轮船公司Peninsular & Orienntal Shipping Co.开始运营上海-伦敦间的定期航线。
8.3.《北华捷报》(North China Herald,周刊)创刊,为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。(→1864.《字林西报》〈North China Daily News,日报〉)
11.英租界首次举办舞会。
*裨文女校建校。(1881.圣玛丽亚女校)
*建成最早的赛马场,老花园跑马场。英国人在今河南中路、南京东路、江西中路一带建造花园(Garden)和抛球场(板球场),以其外圈为赛马跑道。
*三雅园开业。上海最早的戏院,上演昆曲。
1851(咸丰元年)
7.徐家汇天主教堂落成。
*老大房于小南门董家渡创业,为苏州风味点心店。
1852(咸丰二年)
*德国开设领事馆,最初的领事馆开设于苏州河口北岸。
*王宝和酒家从小东门咸瓜街迁至租界的盆汤弄,为创业于1744年的上海最早的酒家。
*老凤祥银楼在小东门方浜路创业,为金银首饰店,后迁至南京东路432号今址。
*外国人在黄浦江上举行了首次划船比赛。
1853(咸丰三年)
3.董家渡天主教堂落成。
4.太平军逼近上海,英、法、美组织上海地方义勇队,即以后的万国商团(Shanghai
Volunteer Corps)。
9.7.小刀会武装起义,占领上海县城,在文庙(旧文庙)设置总指挥部,城北指挥部设于豫园内的点春堂,今存。
1854(咸丰四年)
4.上海义勇队与清军在泥城浜〔西藏中路〕附近激战(泥城之战)。
7.制定第二次“上海土地章程”,成立作为租界行政管理机构的工部局。
*英国在四马路〔福州路〕设置巡捕房。
*跑马场迁往泥城浜东岸,即今湖北路、北海路、西藏中路、芝罘路所围绕的地段。
*营造最早的外国人墓地,外国坟山〔黄浦体育馆〕。
1855(咸丰五年)
2.清军镇压上海县城的小刀会。
2.24.允许华人居住租界,开始“华洋杂居”。
*上海马路上首次出现西洋式马车。
*湖心亭茶楼创业。创业时名“也是轩”。为现存最早的茶楼。
1856(咸丰六年)
10.23.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(亚罗号事件)。
10.英国人威尔斯Wills在苏州河口建造木桥,向中国人收取通行费。
*英国设置领事法庭和监狱。法国设置巡捕房。
1857(咸丰七年)
1.26.墨海书院创刊《六合丛谈》(月刊),为中国最早的中文综合性杂志。编辑及发行人为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。
*杏花楼创业,广东菜馆。
1858(咸丰八年)
*英国麦加利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.Australia & China开设分行。
*五芳斋点心店创业。
1859(咸丰九年)
3.法国设置违警罪法院。
3.字林洋行创刊英文杂志《上海纪事》(Shanghai Chronicle,月刊)。
1860(咸丰十年)
6.上海的官绅雇佣外国人组织“洋枪队”,称为“常胜军”。
8.太平军第一次进攻上海。江海关署被烧毁。
10.23.法国银行(法兰西银行Comptoir d’Escompte de Paris)开设分行(后改为东方汇理银行)
*伊文思书局创业。由英国传教士伊文思E.Evans在虹口开业。
*清心书院建校。创校人为美国传教士范约翰J.W.Farnham,以后改名清心中学。翌年,范约翰夫人创立清心女书院。
*礼查饭店(Astor House)落成。
*老介福呢绒绸缎商店创业,为丝织物名店。开业于三马路〔汉口路〕。
*屈臣氏大药房(Watson’s)开业。
1861(咸丰十一年)
6.洋泾浜天主教堂落成。
10.法租界第一次扩张。
12.字林洋行创刊《上海新报》(周刊,后改为日报),最早的中文报纸。主编为伍德M.L.Wood和林乐知Y.J.Allen。(~1872)
*上海俱乐部(别称英国总会,The Shanghai Club)成立,为英国人社交俱乐部。(→1909.建造)
*上海赛船会Shanghai Rowing Club成立。
1862(同治元年)
1.太平军第二次进攻上海(~6月)
3.美国旗昌洋行(Russell & Co.)设立上海最早的轮船公司,旗昌轮船公司(Shanghai Steam navigation Co.)〔冶金设计研究所所在地〕。
4.29.法租界公董局成立。最初设于法国领事馆内。
5.6.高杉晋作、五代才助等搭乘幕府贸易船千岁丸到达上海,滞留至7月5日。
8.太平军第三次进攻上海(~11月)。
*建成新的跑马场、跑马厅。(→1933.建造上海赛马总会)
*营造最初的犹太人墓地(后为以色列公墓)。
*法租界当局建设从县城西门外方浜桥到徐家汇的越界军用道路。
*老正兴菜馆创业,上海本帮菜馆,开业于二马路。
*敬业书院迁移重建。旧式学堂,原为申江书院。1905年废除科举以前为县试考场。(→敬业中学)
*英租界当局决定以中国的省名和市名命名租界的道路,南北走向的道路以省名、东西走向的道路以市名命名。1865年起实施。
1863(同治二年)
3.28.创立上海同文馆(后改为广方言馆),为江苏巡抚李鸿章为推动洋务运动而设立的外国语学校。(→1870.江南制造局内)
9.21.英租界与美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。
1864(同治三年)
1.工部局设立消防署。
5.1.开设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,为中国与外国合作的审判机关。初设置于英国领事馆内,后改为会审公廨。
10.2.英商自来火房(Shanghai Gas Co.)开始供应煤气。
*法国建造公司码头(后为太古码头),为外国资本最早的码头。
*亨达利钟表店创业,开业于外滩。
1865(同治四年)
4.英国的汇丰银行(Hongkong & Shanghai Banking Co.)开设分行。(→1923.建造)
5.李鸿章在虹口创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(通称江南制造局),中国最早的近代化军事工厂。
8.工部局设立书信馆,为租界最早的邮政机关,发行中国最早的邮票“蟠龙邮票”。
10.18.公共租界的南京路上点亮了煤气灯。
*上海-吴淞间的电报线路开通。
*龙门书院创立。洋务派官员丁日昌开办。(→1905.官立龙门师范学堂)
1866(同治五年)
1.10.德国总会(German Club)成立。在沪德国人的社交俱乐部。
8.15.法商自来火行(Compagnie du Gaz de la Concession Francaise Changhai)开始向法租界供应煤气。在今延安东路、永寿路口西南角
10.科发大药房创业,为上海最早的制药公司,德国资本。上海第四制药厂〔长阳路1568号〕前身。
*普育堂成立,最早的官民合办的保护儿童慈善团体。
*公董局营造八仙桥公墓,中国人称之为“外国坟山”。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淮海公园。
*兰心戏院落成,上海最早的西洋式剧场。为欧美人戏剧俱乐部(Amateur Dramatic Club,简称ADC)的总部。据说是在今香港路、虎丘路口,但准确的位置不详。(→兰心大剧院Lyceum)
*岸田吟香赴上海,联系黑本的《和英语林集成》的印刷和出版。
1867(同治六年)
10.16.《上海通信》(Shanghai News Letter for California and Atlantic States,月刊) 创刊。最早的美国人办的报纸。
*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舰船,以后发展为江南造船厂。
*英国的太古洋行(Butterfield & Swire Co.)开设分行,主营船舶运输业。(→1906.建造)
*美国的万昌轮船公司(即以后的太平洋邮船公司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.)开设旧金山-上海间的横渡太平洋的定期班轮航线。
6.1.公家公园(Public Garden,别称黄浦公园)建成,最早的正式公园。(→1928.7.1.对华人开放)
9.5.《教会新报》(The News of Churches,周刊)创刊,由林乐知Y.J.Allen编辑发行的中文报纸。(→1874.《万国公报》,~1907.)
11.21.上海首次出现自行车。
*西牢建成,为公共租界的监狱,通称“外人监狱”。现在是上海市城市排水管理处。
*江南制造局开设翻译馆,在以后的40多年中约翻译发行了170多种图书。
*耶稣会在徐家汇天主教堂边【27-C5】设置自然历史博物馆,为中国最早的博物馆。(→1883.徐家汇博物馆,1930.震旦博物馆)
1869(同治八年)
4.会审公廨成立。中国与外国合作审判机构。公共租界的会审公廨朝工部局开设(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所在地〕。
1870(同治九年)
12.5.《上海新闻》(Le Nouvelliste de Chanbhai)创刊,最早的法文报纸。
*上海最早的清真寺落成。
*万昌轮船公司作为横渡太平洋航线的支线开设上海-长崎-横滨间的航线。
*别发书店(Klley & Waish, Ltd.)开业。最早的外文书店。
1871(同治十年)
*大北电报公司(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.)铺设上海-香港间、上海-长崎-海参崴的海底电缆,开通经由香港至伦敦的电报线路。(→1921.建造)
1872(同治十一年)
1.日本领事馆开设。(→1911.建造)
4.30.《申报》(先为隔日刊、后为日报)由英国人美查F.Major创刊。(→1906.转由华人经营,1918.建造~1949.5)
11.17.《申报》馆创刊《瀛寰琐记》(月刊),中国最早的文艺杂志。(→1875.《四溟琐记》、《寰宇琐记》,~1877.)
*徐家汇气象台建成。上海最早的气象台、天文台。后气象部门独立。
*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。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,官督商办的轮船公司。购买原有的金利源码头〔十六铺码头),在外滩设总局。
*建造上海最早的石库门里弄住宅,兴仁里。(~1980)
1873(同治十二年)
8.工部局在苏州河上架设木制公园桥(Garden Bridge),拆除向华人征收通行费的威尔斯桥。(→1907.建造)
1874(同治十三年)
5.4.发生“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”。公董局为建设道路企图强制拆除宁波同乡会馆四明公所,遭到数百名宁波人的反对。法国水兵出动开枪,造成很多的死伤者。最后由清朝政府出面赔偿,公董局收回拆迁计划。
5.19.上海街道上首次出现人力车(东洋车)。法国人梅纳尔Menard从日本(东洋)进口300辆,因涂成黄色也称黄包车。
*亚洲文会博物馆(别称上海博物馆)开馆。为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,并设图书馆。(→1932.)
1875(光绪元年)
2.17.日本的三菱汽船在法租界开业,以东京丸轮船航行上海-横滨之间。
3.上海基督教清心书院创刊《小孩月报》,为面向儿童的杂志。是中国最早的画报。(~1915.)
7.怡和洋行建造最早的近代化码头,公和祥码头〔高阳路码头〕。
1876(光绪二年)
2.12.格知书院创立,最早的中外合办的学校。
2.17.《格知汇编》(季刊)创刊。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.Fryer编辑、发行的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。(~1892.)
3.13.申报馆创刊《民报》,为最早的白话文报纸。
7.3.上海-吴淞间最初的铁路开通。由怡和洋行经营,每日6趟车来回。因引起附近居民的反对运动,翌年10月被清朝政府收买后拆除。
7.21.虹口圣心堂落成。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堂。
1877(光绪三年)
2.上海轮船招商局收购旗昌公司的船舶和码头。
6.6.申报馆创刊《瀛寰画报》,中国最早的石印画报。(~1880.)
1878(光绪四年)
3.9.海关开设邮政办事处,开始邮政业务。中国邮政机关发行最早的邮票“大龙邮票”。
12.正蒙书院(以后改名梅溪书院)创立,中国最早实施西洋式教育的小学校。(→1902.梅溪学堂)
*岸田吟香开设乐善堂分店。总店于前年在东京开业。
1879(光绪五年)
9.1.圣约翰书院(St. Jhon’s College)建校,由美国圣公会创立的西洋式大学。(→1905.圣约翰大学St.Jone’s University)
*上海公众乐队(Shanghai Municipal Public Band)成立。(→1922.上海工部局乐队)现在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。
*开设乡村俱乐部(Country Club,别称斜桥俱乐部),英国人社交娱乐的庭园俱乐部。
1880(光绪六年)
*中华印务总局出版郑观应的《易言》三十六编,以洋务派的改良主义立场提倡引进西洋的技术和制度。
*圣路加医院开院,现在的同仁医院前身。
1881(光绪七年)
3.5.静安寺新的大殿落成。
*上海-天津间的电报线路开通。
1882(光绪八年)
2.21.大北电话公司设立中国最早的电话交换台。(→1907.建造)
5.18.《沪报》创刊。《字林西报》的中文版。1882年改称《字林沪报》。(~1908.)
7.19.英商上海电光公司开始发电,大马路、黄浦公园等亮起电灯。
3.中西书院(Anglo-Chinese College)建校,由林乐知Y.J.Allen创立。(→1901.苏州东吴大学、→1927.东吴大学法学院)
*同文石印书局(后称同文书局)创业。中国人经营的最早的石印出版社。影印出版了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、《廿四史》等等。(~1898.)
*开始建造白云观,以后扩建为上海最大的道观。
1883(光绪九年)
2.因外国银行拒绝贷款而发生金融恐慌,很多钱庄倒闭。
5.英国资本的自来水公司,完成了水塔等自来水设施,开始向公共租界和虹口地区供水。
1884(光绪十年)
5.8.《点石斋画报》(旬刊)创刊,中国最早的时事画报。由《申报》馆的美查F.Major经营、画家吴友如编辑,南京路泥城桥头的点石斋石印局印刷.(1896.)
8.26.清朝政府宣布向法国宣战(中法战争),法租界由俄罗斯领事代为管理。
9.1.工部局在外滩设置气象信号台。(→1907.建造)
1885(光绪十一年)
2.重建天后宫,为祈祷航海安全的神庙。原设于新闸河,因小刀会战事被烧毁。
*日本的三井洋行开设分行。(→1903.建造)
*日本邮船会社开设分社。
*上海首次出现网球。
1886(光绪十二年)
6.6.公董局创设的法华书塾(后为中法学堂)建校。现光明中学的前身。
10.1.《德文新报》(Der Ostasiatische Lloyd)创刊,最早的德文报纸。
1887(光绪十三年)
*慕尔堂(Moore Memorial Church,后为沐恩堂)建成。
*同文书会(后改为广学会)创立。基督教新教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。(→1932.建造“广学大楼”)
*《申报》馆图书集成局完成全部铅活字版《古今图书集成》1628册。
1888(光绪十四年)
4.为反对工部局对小车(独轮车)增税,2000余名车夫包围会审公廨。7月1日工部局撤回增税决定。
1889(光绪十五年)
12.28.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生产。1878年创建的官督商办机械化棉纺织厂。(→申新第九棉纺织厂〔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〕)
*圣约翰书院举行上海最早的运动会。
1890(光绪十六年)
1.1.德华银行(Deutsch Asiatische Bank)开业,系由德国的13个银行合资成立。(→1916.建造)
6.5.《上海新报》(周刊)创刊,最早的日文报纸,由松野平三郎主办的修文书馆发行。不到1年即停刊。(→1903.《上海日报》)
8.江南制造局约2000名工人为反对延长劳动时间举行了上海历史上首次罢工。
12.28.华人公园(Chinses Garden)开放,为最早的普通华人可进入的公园。
*汉璧礼西童学校在虹口开办〔复兴中学〕。创立人为英国人汉璧礼T.Hanbury。(→〔市西中学〕)
1891(光绪十七年)
6.3.旗昌洋行倒闭。公司大楼在黄浦滩路(中山东路)1号。
*汉璧礼蒙学校建校。现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的前身。
1892(光绪十八年)
2.28.《海上奇书》(半月刊)创刊。最早的有插图的文学杂志。连载的主编兼作家韩邦庆的《海上花列传》获得好评。
3.26.中西女塾建校。首任校长为女传教士海淑德L.Haygood。三马路〔汉口路〕21号。(→中西女子学校)
*汉璧礼西童女校建校。(→〔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〕)
*上海最早的游泳池建成,在跑马厅建筑内为会员专用游泳池。
1893(光绪十九年)
1.27.宋庆龄出生于上海郊外的川沙县。(→宋氏故居、→1918.宋公馆)
2.17.《新闻报》(日刊)创刊。中外合办的报纸,与《申报》、《字林沪报》同为有影响的报纸。(~1960.)
5.15.横滨正金银行开设分行,为日本贸易融资专门银行。(→1924.建造)
1894(光绪廿年)
3.28.朝鲜开化党领导人金玉均在东河洋行被朝鲜人洪钟宇暗杀。洪钟宇于翌日被捕,4月12日与金玉均遗体一同被送往仁川。
7.15.大阪商船在上海开设分社。
8.1.清朝政府向日本宣战(中日甲午战争)。上海领事团宣布中立。
*裕源纱厂创业。民族资本的纺织工厂。
1895(光绪廿一年)
2.为反对工部局的屠宰场,中外屠宰业者罢市达数月。
7.为反对工部局有关粪桶的新规定,淘粪业者手持扁担举行抗议示威游行并罢工,几日后即被镇压。
12.南市马路工程局成立,最早的中国城区的市政机构。
1896(绪廿二年 )
1.12.上海强学会成立,系由康有为领导的维新派政治团体,设于王家沙1号。2月2日即被清朝政府取缔。
2.13.华俄道胜银行(Russo Chinses Bank)开设上海分行。中国和俄罗斯合办的银行。(→1901.建造、~1926.)
3.大清邮政总局在上海海关后院开始执行业务。
8.9.《时务报》(旬刊)创刊。维新派的报纸,主笔为梁启超。(~1898.)
8.11.在徐园内的又一村,首次在中国放映电影。徐园为富商徐鸿逵于1876年在唐家弄建造的园林,提供市民为娱乐场所。
*育材书塾创立,最早的由中国人设立的私立中学。现在的南洋中学前身。
1897(光绪廿三年)
2.11.商务印书馆创立。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出版社。由夏粹芳、鲍咸昌等共同出资,印刷所开业于江西路德昌里。后在河南路建房。(→1907.)
4.1.为反对工部局小车(独轮运输车)增税,车夫进行激烈的抗议运动,与巡捕冲突中有车夫丧生。工部局被迫将增税计划延迟3个月实施。
4.8.南洋公学建校,上海最早的官立近代大学,现在的交通大学前身。创立者盛宣怀为洋务派官僚企业家,其寓址为辛家花园。
5.27.中国通商银行开业。盛宣怀创立的中国最早的民办银行。(→1897.建造)
6.24.《游戏报》(月刊)创刊,清末代表性的休闲杂志。主笔李伯元,以花柳界的消息及花魁赛事等等受到欢迎。
6.30.上海不缠足会成立,由梁启超等组织,主张废止妇女缠足。
7.14.公董局发电厂开始供电,电灯取代煤气灯。
11.1.大清邮政官局接收工部局书信局,统一上海邮政业务。
11.24.《字林沪报》发行副刊《消闲报》,为清末具有代表性的休闲报纸。
*公董局新设“义勇军”。
*沈大成点心店开业。
*美国人里卡顿J.Ricaton在天华茶园放映电影。天华茶园后停业,改为京华酒家。
1898(光绪廿四年)
(6.11.北京光绪帝发布变法维新诏书〈戊戌变法〉。)
7.16.发生“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”,反对拆迁公所的宁波籍居民在游行示威时遭到法国水兵的枪击,打死17人。由清朝政府妥协,保留四明公所的土地,也承认道路扩建。
7.24.《女学报》(旬刊)创刊。系维新派组织的女学会机关杂志,康同薇(康有为之女)、李蕙仙(梁启超之妻)等为编辑。中国最早的女性杂志。
7.罗振玉创立东文学社,为上海最早的日语学校。聘请藤田丰八、田冈岭云等为教师,学生有王国维等。校舍在新马路梅福里〔黄河路125弄〕。
8.5.上海-吴淞间铁路开通(淞沪铁路)。9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。
(9.21.北京西太后发动“戊戌政变”,幽禁光绪帝。)
9.24.因“戊戌政变”逃离北京的康有为到达上海,经英国领事馆的帮助逃往香港。
*公共租界市政厅落成。
*麦伦书院建校〔继光中学〕。
*阜丰面粉公司成立,最早的民族资本机械化面粉厂。翌年2月开始生产。
1899(光绪廿五年)
5.8.制定第4次土地章程,正式改称国际公共租界。
*印度支那银行(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’Indo-China)开设分行。(→1914.建造)
*中国最早的石印连环画《三国志》(朱芝轩作)由文益书局出版。
|